-
置頂 六祖惠能:從樵夫到禪宗南派祖師的傳法之路
惠能出身貧寒,以砍柴為生,因聞《金剛經》北上求法,得五祖弘忍傳衣缽。
他避禍十六年後,於法性寺以「風幡動」之論顯露機鋒,後在曹溪創立禅宗南派,倡「頓悟」法門,其言論被稱為《壇經》。
713 年圓寂,一生開啟了禪宗新風,影響深遠。
-
從殺生果報到素食功德:無量光餐館的公益之道
故事講述明華居士和譚居士這兩位老朋友的一次圍繞素食而展開的交談。譚居士對明華居士開設大型免費素食館的意義提出了質疑,明華居士通過引用典型事例和經典、科學等理論知識對譚居士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耐心引導,終於使譚居士深刻地認識到素食對地球眾生的重大意義。
-
有生必有死 離苦得安樂(二)
寡婦因獨子身亡而深陷執著,佛陀以大火坑化現示現,讓其在危急中顯露不自覺的自利本性。而後佛陀為其開示三界諸苦與修行之道,寡婦聞法後靜思反省,厭離世間恩愛執著,悟透五陰之苦,最終心開意解,消盡業障,得法眼淨,證得須陀洹果。
-
波斯匿王減肥記
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說法時,波斯匿王因肥胖苦惱,佛陀教他節食偈語:「飲食知量,身輕命長」。少年鬰多羅奉命在王進食時誦偈提醒,王雖苦惱但仍奉行。長期節制後,波斯匿王身形輕盈健美,深感佛法利益現世,欣然讚嘆佛陀的慈悲與智慧。
-
供養父母 無怨無悔
這段經典佛教故事突顯了菩薩道中「捨己為人」、「孝親救苦」的精神,須闍提太子也常被視為菩薩行願的象徵,體現無私的慈悲與智慧。
-
有生必有死 離苦得安樂(一)
世間萬物無常,富貴終會失去,親人終將別離,生命終將死亡。並勸她應持戒行善、布施濟人,培養福報,以轉化悲苦的人生。
-
奉佛修慈 以德報怨
真正的布施不僅是財物的給予,更是一顆慈悲、包容與智慧的心。
-
布施化貧 盡苦得福
即使最卑賤、貧困者,也能憑一念清淨心、行善修行,改變命運,生天得度。
-
貧施求福 來世得報
布施貴在清淨心,不在多少;真誠聽法、發願修行,定得殊勝果報。
-
小鳥的智慧
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向比丘們講述一個譬喻:
過去有隻小鳥羅婆被老鷹捉住,哭訴自己離開父母庇護才遭此難。老鷹傲慢地讓牠返回「田埂上」自認為安全的地方。羅婆躲入石塊下,老鷹憤怒猛撲,撞石而死。羅婆歡喜,讚嘆智慧勝過蠻力。
佛陀藉此教導比丘:離開修行本分與正念,就像離開父母的庇護,會陷入五欲境界(色、聲、香、味、觸)而生災禍;唯有安住於「四念處」(身、受、心、法),才是安全之地。
比丘們聽聞佛說,歡喜信受,立志奉行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