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莊河光明山鎮北關,雙泉寺。
鄉人王子臣,三歲喪父,由寡母勤勞撫養成人。
六○年代由政府照顧,保送到芙蓉銅礦當工人,當時的國家職工,在農村顯得了不起。
娶了媳婦,也生了孩子。
夫婦工作,缺人做飯帶孩子,就把老母自農村接到礦上,做飯帶孩子。
既有「保姆」又不必付工資,本當和睦相處、以慰老母晚年。
誰知娶了媳婦忘了娘,媳婦對婆婆不好,兒子又聽其妻之意,共同虐待親娘。
「伺候」子、媳稍不如意,非打則罵。
年長月久,其母不堪忍受,有時說:「我這苦命人,真不如死了好。」
其媳曰:「你能死嗎?你真死了,我就到市場賣你的大碗肉」(即作畜牲肉賣)。
如此言語,可想其餘。
有一天夜裏,風雨交加,雷聲隆隆;紅球破窗而入,轟的一聲巨響,擊斃王子臣夫婦。
當時坑上共躺老少三代五口人:王子臣夫婦睡在兩頭,在中間的祖母小孫子竟安然無恙 --天雷殛人,如此之巧--這是六四年的事。
(一九九二年五月 北關 呂溝 姜春華 )
文:轉載自 大乘佛教-佛經報恩網
圖:AI生成
總結
孝順是中華民族數千年傳承的文化基因,其本質是 “愛” 的表達。
愛,既包含對長輩養育之恩的回報,也體現人類對親情與溫暖的本能追求。
在當代社會,我們需以理性與包容的態度詮釋孝順,讓這一美德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成為連結家庭與社會的溫情紐帶。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本站【如是我聞】立場,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