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遙遠的古印度,目犍連位列佛陀十大弟子之首,以無與倫比的神通聞名於世。
自證得阿羅漢果那日起,他雖已勘破生死、斷盡煩惱,可夜深人靜之時,腦海中總會浮現母親溫柔的面容。
那份血濃於水的牽掛,即便修成正果也難以割捨,於是他決定以天眼通窺探母親今生去處。
當他凝神觀照,眼前景象猶如重錘擊心 —— 母親竟墮入餓鬼道!

只見餓鬼眾生身形枯槁,雙目凹陷,皮膚緊貼骨頭,猶如風中殘燭。而母親更是飽受饑渴折磨,喉嚨細如針孔,腹大如鼓,每當張口欲食,口中便噴出滾燙濃煙。
往昔慈祥的面容已被痛苦扭曲,不時發出淒厲慘叫,在陰森的餓鬼世界中迴蕩。
目犍連心如刀絞,深知這皆是母親生前貪食無度,又對佛法僧三寶缺乏虔誠信仰所造下的惡業果報。
目犍連立刻施展神通,將一缽清香四溢的美食送至母親面前。
母親見到食物,眼中閃過一絲喜悅,迫不及待伸出枯瘦如柴的手,顫抖著將食物往口中送。
然而就在食物即將入口之際,一股黑煙驟然升起,美食瞬間化為熾熱的火焰。
母親被火焰灼燒得慘叫連連,那絕望又痛苦的眼神,深深刺痛著目犍連的心。
無論他嘗試多少次,結果皆是如此,神通廣大的他,此刻竟對母親的苦難束手無策。
目犍連悲痛欲絕,雙目通紅,淚水不斷湧出,趕緊奔赴佛陀座前,五體投地,懇求道:“世尊,弟子雖有神通,卻無法救母脫離苦難,懇請世尊慈悲開示,究竟如何才能讓母親擺脫餓鬼之苦?”
佛陀目露慈悲,語聲平和而莊嚴:“目犍連,眾生造業,果報難逃,唯有以大功德方可化解。每年七月十五,乃僧眾結夏安居圓滿之日,此時僧眾經歷三個月精進修行,道業純熟,功德無量。你可於此日佈施百味飲食,供養十方僧眾,以此殊勝功德回向令堂,憑藉僧眾修行之力,定能超拔她脫離惡道。”
目犍連遵從佛陀教誨,精心準備豐盛供品,在七月十五當日,虔誠供養僧眾。
僧眾們齊聲誦經祈福,佛號悠揚,梵音繚繞。隨著功德迴向,餓鬼世界陰雲漸散,母親身上的枷鎖悄然解開,面容也逐漸恢復祥和。
最終,母親脫離餓鬼苦難,轉生善道。
後世為紀念此事,延續供養僧眾、救濟孤魂的傳統,逐漸形成了中元節「盂蘭盆節」,以表達對親人的追思,並藉此積累功德、超拔亡靈。
圖:AI
結語:這段因緣深刻揭示了佛教中因果與孝道的真諦。目犍連雖證得神通,卻仍無法獨力改變母親的果報,彰顯了業力的深重與無常。唯有透過誠心佈施、集眾功德,才能超拔苦難,證明了慈悲與善行的力量。盂蘭盆節不僅是祈福亡者,更提醒世人珍惜親情,積累善緣,以智慧與慈悲化解輪迴苦難,彰顯佛法救度眾生的宏願。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本站【如是我聞】立場,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