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世時,有位羅漢弟子到一個地方去教化。
有一次,國王打獵經過,帶著隨從來見他,他沒有起身,國王當時就很不高興。
國王打獵返回時,發了惡願:“我再去,如果他還是那樣,我就砍掉他的頭。”
尊者知道國王發了惡願,就向前走了六步,去迎接國王。
這時,大地一瞬間裂開,國王的身光也立即消失。
國王非常害怕,馬上向尊者頂禮,並求懺悔。
當時地縫閉合,國王的身光也復原了。
尊者說,您的生命沒有危害,但因為我走了六步迎接您的緣故,您將在六個月中失去王位,但因為您懺悔的緣故,王位會失而復得。
後來,事情都應驗了。
國王是有大福德的人,尚且受不起尊者的迎接,要是沒有福德的人,可能命都保不住。
這裡只是尊者,而佛受不起的供養,父母也能受。
佛是出世間最大的福田。
父母也是世間最大的福田。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年遇到飢餓災荒,許多人都餓死了,到處都是白骨,比丘們都很難乞到食物。
當時世尊等比丘們都出去乞食後,獨自一人到城中乞食,但是從早上一直到中午,挨家挨戶乞食,都沒有乞到食物,世尊只有空缽而返。
第二天再去,但第二天仍然沒有乞到食物,第三天同樣乞食同樣沒有得到。
這天忽然有一位比丘,在路上見到世尊,看到世尊的面色異常,好像很飢餓的樣子,就對世尊說:“世尊,今天乞到食物了嗎?”
世尊對比丘說:“我三天以來,乞食沒有乞到一匙,我今天飢餓虛弱,沒有力氣和你說話。”
比丘聽佛這麼說,悲傷流淚不能控制,想到:“世尊是無上福田,眾生覆護之處,我自己的三衣就賣掉,再買取一缽飯,侍奉給世尊,現在正是時候。”

比丘如此想完,就賣衣買了一缽飯,趕緊給世尊拿去,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啊,現在恰逢災荒,人們都餓死了,你在什麼地方得到這一缽白白的大米飯的?”
比丘就一五一十的給佛說了整個情況,世尊又說:“比丘啊,出家人的三衣,即是三世諸佛的幢相啊,這衣服的因緣,極尊、極重、極恩啊,你今天用這三衣換得一缽飯給我,我完全領受了你的好心,但是我消受不起這缽飯啊。”
比丘又對佛說:“世尊您是三界的福田,聖中之極,都說不能消受,那除了佛之外,誰還能消受呢? ”
世尊說:“比丘啊,你有父母嗎?”
比丘答說:“有。”
世尊說:“你拿這缽飯供養你的父母去吧。”
比丘說:“世尊您都不能夠消受,我的父母又豈能消受呢?”
世尊說道:“你的父母能消受。為什麼呢?父母生育了你的身體,對你有非常大而重的恩,因為這樣所以能夠消受。”
世尊又問:“比丘,你的父母信佛嗎?”
比丘答言:“我的父母對佛都不信。”
世尊說:“你的父母他們今天會對佛有信心的,見到你供養他們飯,會大生歡喜,因為這樣而大發信心,然後你就教授他們三皈依,就可以吃這缽飯了。”
這位比丘按照佛的教誨,愍仰而去。
以此義故,大須孝養父母。
又佛母摩耶生佛,經七日已即死,生忉利天。

佛後成道,至四月十五日,即向忉利天,為母說法,為報十月懷胎之恩。
佛尚自孝養父母,何況凡夫而不孝養。
故知父母恩深極重也。
所以,孝敬父母增福最快。
若是倒過來,支使父母為自己做事,哪怕只倒一小杯水,也是極損福報的。

積福之人,不要薄父母,厚自己和自己的孩子,這是把本該父母的福,花在自己和孩子上,可想而知。
如果非要支使父母為自己做家務,請務必畢恭畢敬感恩,知道自己受不起,百般孝順。否則福報每天削。
讓尊者走六步福報削到丟王位,每天享受兩尊大佛跑路為自己端水上飯洗衣,福報削多大?
很多孩子在家裡就是個小皇帝,習慣性地招呼父母給自己倒水,父母給自己端飯菜,父母給自己拿東西……
這真是顛倒,父母的溺愛實在是害了孩子啊。
感言:
讀完這篇彙集佛典故事的文字,最震撼的從不是「尊者迎接國王致其失位」的不可思議,也不是「佛陀三日乞食不得」的淒涼,而是一句顛覆認知的話:「佛受不起的供養,父母也能受」。
原來父母這兩位「在世福田」,其恩重與尊貴,竟能超越出世間的聖者,成為連佛陀都囑咐比丘優先供養的對象。
這般對「孝親」的推崇,讓人徹底明白:孝養父母從不是簡單的「倫理義務」,而是關乎福德增損、生命根本的大事。
第一則「羅漢與國王」的故事,先為我們劃清了「福德輕重」的界線。
國王本有大福德,卻因羅漢向前六步迎接,竟導致身光消失、地裂生畏,還要面臨六個月失位的懲罰。
這並非羅漢「權力大」,而是「聖者的敬重」極尊極重,凡夫縱有福德,也難以承受不對等的禮遇。
反過來想:連羅漢的六步迎接都能讓國王損福,那現實中,我們習慣性地支使父母端水、拿飯、做家務,又豈是「小事」?
國王不過受了聖者六步的「過度禮遇」就丟王位,而我們每天讓「世間最大福田」的父母為自己奔波勞碌,這其中損耗的福德,恐怕比國王更甚。
故事裡的「地裂」與「身光消失」,更像一種警示:對尊貴者(無論是聖者還是父母)的輕慢,從來會即時反饋在自身福德上,從不虛假。
第二則「佛陀與比丘」的故事,則直擊「父母為何能受佛所不受之供」的核心。
比丘賣掉象徵「三世諸佛幢相」的三衣,換來一缽飯供養佛陀,佛陀卻直言「我消受不起」,囑咐他轉供父母。
理由很簡單:「父母生育你的身體,對你有非常大而重的恩」。
這段情節徹底打破了「只有聖者才配受尊貴供養」的偏見:出世間的福田(如佛、羅漢)雖尊,卻不及世間父母的「生育之恩」來得根本。
佛陀身為三界至尊,仍在饑荒中推辭供養,將機緣讓給父母,這不是「佛能力不夠」,而是以自身示現「孝親為先」的真理。
連佛都認可父母恩重於自身的「福田屬性」,凡夫又豈能輕慢父母?

更何況佛陀還預言,父母見到兒子供養會生信心、受三皈依,這更點出:孝親不僅是報恩,更是引導父母結佛緣的善業,一舉兩得。
而「佛陀上天為母說法」的情節,則讓「孝親」的道理更具說服力。
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生下佛陀七日後便往生忉利天,佛陀成道後,特意在四月十五日前往天界為母說法,只為報十月懷胎之恩。
連覺悟的佛陀,都不忘生母的生育之德,親自上界說法報恩,這對凡夫而言,無疑是最直接的「示範」。
佛尚且如此孝養父母,我們這些仍在輪迴中的凡夫,又有什麼理由不孝?
這段故事也讓「父母恩」從「個人的養育之恩」昇華到「值得佛陀親自回報的大恩」,更顯孝親的必要性與神聖性。
最後聯繫現實的段落,則像一記當頭棒喝。
如今許多孩子在家中充當「小皇帝」,習慣招呼父母倒水、端飯、拿東西,父母的溺愛更助長了這種「顛倒」。
他們不明白,支使父母做哪怕一件小事,都是在損耗自身福德。
就像國王因羅漢六步迎接而失位,我們每天讓父母「為自己服務」,無異於讓「世間兩尊最大的福田」為自己奔波,這其中的福德虧損,豈是「小損」?
文中提醒「不要薄父母,厚自己和孩子」,更是點出了很多人的盲點。
把本該用於孝親的福分,轉移到自己和孩子身上,看似「為家人好」,實則是顛倒了福報的根本來源。
父母才是最初的福田,虧待福田,又怎能指望福報綿延?
這篇文字帶來的從不是「恐懼損福」的壓力,而是「認清根本」的覺醒。
孝養父母從不是「道德綁架」,而是增福最快的途徑。
尊重父母也不是「形式上的禮貌」,而是對自身福德的保護。
從今往後,若再讓父母為自己做事,當懷「受不起」的敬畏,以感恩之心回報;若有能力,更應主動孝養,讓父母安享晚年。
畢竟,連佛陀都要上界報母恩,我們又豈能讓「父母恩重」淪為口頭上的說辭?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本站【如是我聞】立場,歡迎轉載


留言列表(1條)
父母是佛菩薩的化身,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