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明代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記載:從前,廣西省桂縣西鄉,有位張嬸宅心仁厚,時常與人為善,對動物亦愛護有加,從不輕賤傷害。
有一日,獵人追殺一隻小鹿,鹿兒驚慌中逃入了張嬸家裏,
張嬸急忙用舊衣裳作遮掩,保護小鹿不被獵人發現。當獵人追來,找不到鹿的踪影,轉身離去後,張嬸隨即把小鹿放走。

但這鹿是有靈性的,知道救命之恩,臨走時頻頻點頭感謝,才不捨地離去。
第二年春天某日,忽然有一隻小鹿,匆匆走入張家中庭,把張嬸兩歲大的幼子,用犄角挑起帶走,直奔門外田野,將孩子放下後,就跑掉了。
張嬸聽聞幼兒哭叫,拚命追趕出來,抱回兒子。
就在此時,卻聽得轟然巨響,回頭一望,驚見自家房舍已被屋後一棵大樹壓倒,樑折牆塌,宅中家禽亦全被壓死。

驚魂甫定,張嬸才想到鹿兒是有預感能力的,捨命相救,是為了報恩啊! 由此可見,張嬸一念慈心,澤及動物,亦能招感善報,母子得免橫死。
感言:仁厚待物必有回響——從張嬸與小鹿的善緣,見證生命間的感恩之約
讀完張嬸救鹿、小鹿報恩的故事,心中最動容的,從不是「房屋倒塌、幼子獲救」的驚險巧合,而是「人對動物的一念仁厚,換來動物捨命相報」的溫暖牽絆。
這則出自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的往事,沒有壯麗的情節,卻用最樸實的細節,告訴我們:生命從無貴賤之分,一份不輕賤、不傷害的善意,終會在某個時刻,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回饋回來。
張嬸的善,從來不是刻意謀求回報的「功利之善」,而是發自內心的「本能仁厚」。
面對被獵人追殺的驚慌小鹿,她沒有因「不過是隻野獸」而冷眼旁觀,更沒有為了討好獵人而交出小鹿,反而急中生智用舊衣裳遮掩,默默護住這條小生命。
她當時的舉動,或許只是單純「見不得生命受傷」,從未想過「這隻鹿日後會報答我」。
可正是這份不帶雜念的善意,成了日後小鹿捨命救子的緣起。
世間許多善舉,往往在於「不為回報,只為心安」。
張嬸對小鹿的憐惜,恰是這種「無求而為」的善,也正因如此,才更顯得珍貴與動人。
而小鹿的「報恩」,則打破了「動物無知、不懂感恩」的偏見,讓我們看見生命本具的靈性。
去年被救時,它頻頻點頭謝恩,是初識善意的回應。
今年見到大樹將傾,它不顧恐懼衝入張家,用犄角挑起幼童奔往田野,是記住恩情、捨命相護的行動。
它或許不會說話,卻用最直接的方式,踐行了「受恩必報」的信諾。
當張嬸驚魂未定地抱回兒子,望見倒塌的房屋與壓死的家禽時,才明白小鹿的「異常之舉」不是搗亂,而是拼盡全力的提醒。
這般「動物記恩、危難相助」的場景,讓人徹底醒悟。
萬物皆有靈,你對它們的每一份好,它們都會記在心上,並在你需要時,以它們的方式回饋。
故事最後的「房屋倒塌」,看似是不幸,實則是「善有善報」的生動印證。
若不是小鹿及時將幼童帶走,張嬸的孩子恐怕會與家禽一樣慘遭橫禍。
而這一切的轉機,都源於張嬸當初不捨小鹿受傷的那一念仁厚。這讓我們想起,世間從沒有「無緣無故的僥倖」,所有的「僥倖」,其實都是過去種下的善緣結出的果。
張嬸善待小鹿,換來兒子的平安;反之,若當初她漠視小鹿的危難,或許便要面對無法彌補的悲劇。
這份「善與報」的對應,從不是迷信的巧合,而是生命與生命之間,最真實的能量流動。
張嬸與小鹿的故事,像一縷暖光,照進我們時常忽略的「生命相處之道」。
它告訴我們:不必因為動物不會言語,就輕賤它們的生命;不必因為善舉微小,就懶於伸出援手。
每一次對弱小生命的憐惜,每一份不傷害的堅持,都是在為自己、為身邊人種下善緣。
正如小鹿用犄角挑起的不只是幼童,更是張嬸當初的善意;大樹壓塌的不只是房屋,更印證了「仁厚待物,必有回響」的真理。
願我們都能從這則故事中學會敬畏生命、善待萬物。
因為你對世界釋放的每一份善,終會以溫暖的方式,回到你身邊。
結語:
張嬸一念慈心,救鹿一命,不僅展現仁愛之德,更因善行感召福報,母子得以避災。
是故,戒殺護生不僅利他,亦能自利;善念一動,天地皆應,福德隨之而至。
圖:AI
文:國際佛教觀音寺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本站【如是我聞】立場,歡迎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