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佛修慈 以德報怨

真正的布施不僅是財物的給予,更是一顆慈悲、包容與智慧的心。

以前佛陀在菩薩因地時,為一位叫仙歎的商人,非常富有,信奉佛教,通曉佛教典籍,領悟世間無常,因此周告百姓:「如果有窮困貧乏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任意索取。」

但因人民富有,幾個月過去了,無人來索取。

仙歎心想:「那就將金錢換取藥材,救護人民的疾病吧。」

於是購買上好藥物,醫治百姓的生命。

2025062908245944

仙歎仁慈撫育百姓,關懷備至,所施的恩惠德澤,無所不遍。

多年之後,仙歎的道德芬芳,遠近皆聞,四方的病人奔馳而來,故,仙歎耗盡財物,只好出門去開發財源。

在離家一百多里處,遇到許多乘載重病病人的車輛,仙歎問:「你們要去那裡?」

病人回答:「我們要去仙歎的處所,希望能保全殘年。」

仙歎聽完,立即返回,向國王借貸五百兩購買藥物醫治,所有病人得以痊愈。

2025062908270195

之後,仙歎與商人入海採寶,獲得許多寶物,商人們見仙歎所採的白珠珍寶,光輝照耀,起了貪念,將仙歎推入井中。

回國後,國王問商人:「仙歎在那裡?」

商人們回答:「不知道他的去處。」

仙歎在井中,依循著洞穴前進,走了七天才回到國內,並覲見國王。

國王問仙歎:「你怎麼空無所有的回來?」

仙歎回答:「時運不濟。」

國王心中覺得有異,於是召喚商人,商人們心虛驚嚇,俯首稱罪。

2025062908255193

仙歎得知後,奔赴王宮,請求國王饒恕商人們,說:「他們愚痴,知見顛倒,不懂罪業因果,請原諒他們的無知。」

國王嘉許仙歎的仁慈廣施,饒恕商人們的罪過,命令歸還原物。

仙歎將部分寶物歸還國王的借貸,剩餘的財寶作大布施,救濟人民百姓。

佛陀說:「當時的仙歎就是我。」

2025062908234732

菩薩慈悲惠施無有邊際,如此行布施波羅蜜。

出自佛光大藏經 本緣藏──節譯自《六度集經》

結語:仙歎菩薩慈悲為懷,濟貧救病,遭難仍不懷怨,展現大悲大捨精神。佛陀示現昔日行願,教導眾生修習布施波羅蜜,廣結善緣,成就菩薩道。

圖:AI

文:佛光山電子大藏經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本站【如是我聞】立場,歡迎轉載

讚! (1)
以前的 29 6 月, 2025 4:12 下午
下一個 29 6 月, 2025 5:02 下午

相關推薦

  • 佛教故事:藥局夥計苦讀《楞嚴》 定中超度冤親亡魂

    佛號蘊含著佛法的智慧與慈悲,念佛時專注於佛的功德,有助於提醒自己斷惡修善、放下煩惱,逐漸向「佛」 的覺悟境界靠近。

    11 6 月, 2025
    1100
  • 「音悅長者福報與外道求偈之因果啟示 —— 從四大吉事到業力顯現的佛教教義解析」

    「福報須以正心積善累德而得,若起貪妒悔心,即使有福亦難久保。」

    20 6 月, 2025
    1700
  • 《白象示現點迷津 癡兒頓悟證真如》

    本故事取材於民間流傳的普賢菩薩應化事蹟,講述宋代一位名叫「憨兒」的癡傻少年,因緣際會得普賢菩薩點化,從愚鈍無知到覺悟心性的歷程。故事中,菩薩化現為白象與老和尚,以方便善巧破除憨兒的執著,揭示「眾生皆有佛性,唯因迷悟不同」的真理,彰顯普賢菩薩「恆順眾生、隨機度化」的大悲精神。

    26 6 月, 2025
    600
  • 淨空法師開示:曹操投胎做豬

    生死不可怕,輪迴可怕!

    那麼,要怎麼樣才能脫離輪迴?

    唯一可靠穩當的,無過於念佛求生淨土。

    4 6 月, 2025
    2000
  • 佛陀譬喻:口渴不飲水

    別怕河深,只需先喝一口。

    學佛不是要立刻成佛,而是一步一腳印地學習解脫的智慧。

    正如口渴不需喝乾整條河,只需一瓢清水即可解渴,我們也不需「全懂佛法」才能開始修行,只要肯學,就會逐步受益。

    20 6 月, 2025
    800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聯絡我們

2025060517175176

在線諮詢:line交談

加入好友:line官方

工作時間:週一至週五,9:30-18:30,假日休息

首頁
因果見聞
素食餐廳
熱門貼文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