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探尋地藏王菩薩信仰之源

地藏王菩薩其大願精神不僅是佛教修行之重要指引,亦為現代社會提供寶貴之精神養分,啟迪人們以慈悲、奉獻之心面對生活,關愛他人,共建和諧社會。

地藏王菩薩的由來

地藏王菩薩,乃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以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之大願著稱於世,在佛教信仰體系中佔據極其重要之地位。

2025060519004098

其名號「地藏」,喻如大地,能含藏萬物、荷載群生,兼具堅固不動、能生萬善之德。

探究地藏王菩薩之由來,需從佛教經典、宗教傳說及文化演變等多個維度深入剖析。

一、佛教經典中的地藏王菩薩

地藏王菩薩之信仰根源,最早可追溯至佛教經典。東晉佛陀跋陀羅所譯《大方廣十輪經》,為現存經典中較早提及地藏菩薩者。

此經中,地藏菩薩以「大聲聞」之形象出現,具備無量功德,能除眾生苦惱,並廣說十輪法門,教導眾生修行。

而對地藏王菩薩最為詳盡闡述者,當屬唐代實叉難陀所譯之《地藏菩薩本願經》。該經詳細記載地藏王菩薩累劫以來所發之大願及行跡。

據《地藏菩薩本願經》記載,地藏王菩薩在過去無量劫前,曾為清凈蓮華目如來時代之一婆羅門女。

其母親信邪,常輕三寶,命終後墮入無間地獄。

婆羅門女為救母親脫離惡道,傾家資財供養佛寺,並至誠念佛。

最終憑藉其至誠之心,感得佛力加被,得知母親已仗佛力解脫地獄之苦。

此時,婆羅門女立誓:「願我盡未來劫,應度一切罪苦眾生,吾方成佛。」

此誓願奠定了地藏王菩薩「大願」之根基。

2025060518594286

此外,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中,地藏王菩薩以「善安慰說者」形象示人,教導眾生通過占察木輪等方式,了知自己之善惡業報,從而引導眾生趨向正道,獲得解脫。

二、地藏王菩薩的形象演變

地藏王菩薩之形象在佛教藝術發展歷程中,經歷了諸多演變。早期地藏王菩薩形象,多為僧相,身披袈裟,手持錫杖與摩尼珠。

錫杖象徵其行腳弘法、救度眾生,振動錫杖之聲可驚醒地獄眾生。

摩尼珠則寓意能滿足眾生願望,除一切苦。

隨著地藏信仰之傳播,其形象亦漸趨豐富。

在唐代,地藏王菩薩形象與金地藏(金喬覺)相融合。金喬覺乃新羅(今朝鮮半島)王族,於唐時渡海來華,在安徽九華山苦行修道。

據傳其圓寂時,山鳴石動,異香遍野,其遺體入缸三年不腐,且狀態與地藏王菩薩經典描述相符。

自此,九華山被視為地藏王菩薩之道場,金喬覺亦被視為地藏王菩薩之化身,其形象在民間信仰中深入人心。

在佛教藝術創作中,地藏王菩薩之形象亦有變化。除常見之僧相外,亦有與六道眾生組合之「六道地藏」形象。

分別救度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六道眾生;還有與十殿閻羅共同出現之場景,彰顯其在陰間救度眾生之職能。

三、地藏王菩薩信仰的傳播與發展

地藏王菩薩信仰自佛教傳入中國後,逐漸興盛。

唐代時,因《地藏菩薩本願經》之翻譯與弘揚,加之金地藏在九華山之影響,地藏信仰迅速傳播。

九華山作為地藏王菩薩之道場,吸引無數信徒朝拜,香火鼎盛。

2025060615274195

歷代帝王亦對九華山地藏道場加以護持,賜金修寺、封號表彰,進一步推動地藏信仰之發展。

宋代以後,地藏王菩薩信仰與民間俗信進一步融合。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地藏王菩薩被視為陰間之主宰,與民間對冥界、生死之觀念緊密結合。

民間流行之盂蘭盆節、中元節等節日,亦逐漸融入地藏信仰元素,人們通過誦經、供養等方式,祈求地藏王菩薩超度親人、消災解厄。

地藏王菩薩信仰亦傳播至東亞其他國家。

在日本,地藏信仰極為盛行,被視為兒童之守護神,各地建有無數地藏菩薩像,尤其以「子守地藏」形象廣受民眾愛戴。

在朝鮮半島,地藏信仰亦有深厚影響,與當地文化相融合,形成獨特之信仰風貌。

四、地藏王菩薩的精神內涵與文化意義

地藏王菩薩「大願」精神,體現佛教無私救度眾生之慈悲情懷。

其不懼地獄之苦,誓願度盡一切罪苦眾生,展現出無比堅定之信念與無私奉獻之精神。

此種精神激勵著無數佛教信徒,以慈悲之心對待眾生,以堅毅之志踐行佛法。

在地藏王菩薩信仰之影響下,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交融。

2025060617480362

地藏王菩薩所代表之孝道思想,與中國傳統儒家孝道文化相契合,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孝道文化之內涵。

同時,地藏信仰所蘊含之生死觀念、因果報應思想,亦對中國民間文化、倫理道德產生深遠影響。

時至今日,地藏王菩薩信仰依舊在佛教界及民間廣泛流傳。

其大願精神不僅是佛教修行之重要指引,亦為現代社會提供寶貴之精神養分,啟迪人們以慈悲、奉獻之心面對生活,關愛他人,共建和諧社會。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三稱)

文:如是我聞

圖:AI生成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本站【如是我聞】立場,歡迎轉載

讚! (0)
以前的 6 6 月, 2025 11:29 下午
下一個 7 6 月, 2025 2:06 上午

相關推薦

  • 《法界尋蹤:解讀普賢菩薩的源起與慈悲願力》

    普賢菩薩,佛教文化中象徵深廣誓願與無上智慧的重要菩薩。其由來故事交織於佛教經典與民間傳說。據經典記載,普賢前身為無諍念王次子尼摩,發願行菩薩道輔佐諸佛;民間傳說則講述菩薩度化峨嵋山白象為坐騎,成就峨嵋道場的奇妙因緣。“普賢” 意為 “普遍賢善”,其 “十大願王” 指引眾生修行,騎乘的六牙白象蘊含六度大行深意。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等經典中,普賢菩薩以深妙智慧宣說佛法,其形象與精神激勵無數修行者踐行願行,邁向覺悟和解脫之路 。​

    25 6 月, 2025
    1100
  • 布施化貧 盡苦得福

    即使最卑賤、貧困者,也能憑一念清淨心、行善修行,改變命運,生天得度。

    29 6 月, 2025
    18800
  • 彌勒轉世與女帝興佛:''武則天''時代的政教雙重奏

    本文聚焦武則天與佛教的深厚淵源,從其幼年受家庭佛教氛圍熏陶,到感業寺為尼期間對佛教義理的深入體悟,再到巧妙借鑑佛教思想為稱帝尋求合法性。武則天利用《大雲經》塑造自身彌勒佛轉世形象,憑借佛教力量打破封建禮教束縛,建立武周政權。稱帝後,她大力推崇佛教,在佛寺興建、經典翻譯、高僧交往及文化藝術等領域傾注心力,推動佛教發展達到新高度。然而,佛教勢力膨脹也帶來諸多社會問題。神龍政變後,武則天雖退位,但其與佛教相互成就的歷程,為研究古代政教關係、文化交流留下了極具價值的典範。​

    25 6 月, 2025
    1200
  • 善心蘋緣:小村樹下的溫暖奇蹟

    善良是一種力量,種什麼心,就收穫什麼果。善有善報,是自然的法則。

    21 6 月, 2025
    500
  • 地藏王菩薩感應故事

    地藏王菩薩靈感不可思議,祂的偉大願望承載著釋迦牟尼佛的囑託大任,地藏王菩薩要救度的不只是地獄眾生,還包含人間的有情眾生。

    和諸佛菩薩的願望一樣,要讓所有的人們都能解脫苦難、身體健康、橫事不入、衣食豐足、有願皆成,讓一切往生的眾生都能解脫惡道、往生極樂、享受無量福報。

    26 6 月, 2025
    600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聯絡我們

2025060517175176

在線諮詢:line交談

加入好友:line官方

工作時間:週一至週五,9:30-18:30,假日休息

首頁
因果見聞
素食餐廳
熱門貼文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