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生高國泰,宋朝杭州人,自幼父母雙亡,家貧寄居於姑母的尼姑庵讀書,圖取功名。
庵中有位少年尼姑,生得眉清目秀,唇紅齒白,見高國泰氣宇非凡,情不自禁動了春心,忘卻戒律,作詩表白愛慕之情,其詩曰:

『身在白衣大士前,不求佛度不求仙;願求一點楊枝露,洒在人間並蒂蓮。』
高國泰見此情詩,心想既然能夠看破紅塵出家,必定是前生修來的善根、福德、因緣。
目前只是一時衝動不能自抑,應當善言點醒她,千萬不可乘機誘其犯戒,鑄成大錯,於是回贈一詩曰:
『妄念一時神即遷,神遷六賊亂心田,心田一亂身無主,六道輪迴在眼前;
六道輪迴了不完,畜牲餓鬼苦千般,勸你勿生貪嗔妄,一失人身萬劫難。』
少尼見詩,猶如當頭棒喝,似雷貫耳,即時羞悟,從此不再與高國泰見面,勤修佛法,後來終成正果。
高國泰為了斷少尼情絲,避免彼此再產生情感,遷出尼姑庵,租住員外周半城的房子。
住了半年,無錢交租,家奴竟然拆去房門,使高國泰無法安心讀書,心想窮困潦倒至此境地,活著毫無意義,不如一死了事。
於是到屋後的林子裏,準備上吊,突然濟公活佛手拿著繩子走過來,嚷著說:『這棵樹是我上吊用的,你要上吊到別處去,勿與我相爭﹗』
高國泰見濟公活佛要上吊,問其何因,濟公說:『我欠人五兩銀子,無法還債,被迫無奈,只好上吊求死了結。你是為何自盡?』
高國泰將自己的遭遇告訴濟公,並把身上餘下的碎銀送給濟公湊數還債。
濟公又問:『你我素不相識,為何要幫助我呢﹖』

高國泰說:『我已絕望,自盡心意已決,將死之人,留此碎銀何用,不如送給你,可以助你還債。』
濟公被高國泰臨死之時,尚為他人著想助人的善心所感動,於是以實相告說:『周員外乃我舊交好友,你且先跟我回去,房租之事乃易解決。』
高國泰隨濟公返回周府,早有家奴報知周員外,周員外急忙出外相迎,敬如貴賓。
濟公將高國泰欠租金尋死一事詳細告訴周員外,周員外聞知家奴竟然瞞著主人,仗勢欺人,大怒,即刻要將該名惡奴逐出府去。
幸得濟公、高國泰再三求情,才被嚴責了事。
周員外見高國泰寬厚仁慈,甚是敬重,格外厚待和濟助,留高國泰於府中安住。
得到周員外相助,高國泰更加勤奮攻讀,後來考中狀元,為官清廉嚴正,撫恤貧民。
做官二十年,看破紅塵,辭官修行,享年八十歲,也修成正果。
臨終之時,見昔日之少尼在空中駕雲來相迎,其時滿天毫光萬丈,瑞氣千條,微笑著說:『請恩公上蓮台寶座。』

高國泰昔年的善念,使少尼醒悟修成正果,自己也因此積下陰德修成正果,成為世代留芳的佳話。
編者按:濟公乃是宋朝得道高僧,是家喻戶曉的活佛,度化眾生,在民間流傳著許多神話故事。
上述是摘自濟公傳的一則非常動人的故事,告訴世人道德理論因果報應的道理,為善所獲得無上的福報。
感言:一念善守戒,兩世結佛緣——從高國泰的故事悟善念與因果的力量
讀完高國泰與少尼的故事,心中滿是溫暖與啟迪。
這則跨越數百年的佳話,從不是簡單的「善有善報」,而是生動演繹了「一念善念能點化迷執,一份守戒可成就兩世正果」的因果真義。
高國泰以貧寒書生之身,於欲望與困境中始終坚守本心,既點化了他人,也成就了自己,讓人真切體會到「善念與戒行」的力量有多麼深遠。
最令人敬佩的,是高國泰面對誘惑時的「守戒與慈悲」。
少尼眉清目秀、詩表傾心,對寄居尼庵、渴望功名的貧寒書生而言,未嘗不是一種誘惑。
但高國泰並未趁虛而入,反而念及少尼「前生修來的善根福德」,以詩警醒她「妄念遷神、六道輪迴」的危險。他的回詩不僅是勸戒,更是慈悲。
不願看見少尼因一時衝動毀了清修、墮入輪迴。
這種「寧捨情緣,不毀他人善根」的選擇,正是他日後積德圓滿的根基。
世間許多人面對欲望時容易迷失,但高國泰用行動證明:真正的君子之德,在於能守得住本心、護得住他人。
而「善念的連鎖反應」,更讓人看見因果的奇妙。
高國泰點化少尼後,為斷情絲主動遷出尼庵,卻遭遇無錢交租、家奴欺辱的困境,甚至絕望到想要自盡。
但即便瀕臨死亡,他仍保有一顆為他人著想的善心。
將身上僅存的碎銀贈予同樣「求死」的濟公,助其償債。
這份「臨死不捨善念」的舉動,恰好觸動了濟公的考驗,不僅化解了房租危機,更得到周員外的厚待與資助。
此後他考中狀元、為官清廉、辭官修行,一步步走向正果;而當年被他點化的少尼,也勤修佛法,最終在他臨終時前來相迎,共赴極樂。
這份善念從點化一人開始,逐漸輻射為自身的福報、他人的覺醒,最終結成「兩世同證正果」的圓滿,恰是「善念如種,種下便會生根結果」的最好印證。
最後,這則故事更讓人領悟「因果不虚」的真諦。
高國泰的每一份善舉,都沒有白費:守戒不欺少尼,換來她的醒悟與日後的相助。
臨死助人,換來濟公的搭救與周員外的資助。
為官清廉撫恤貧民,換來民心與修行的根基。
世間從沒有「無緣無故的福報」,所有的圓滿,都源於當初那一念「不趁虛、不毀善、不忘慈」的選擇。
而少尼的轉變也告訴我們:即便一時迷失,只要能聽從勸戒、覺醒悔改,依舊能走上修行的正道。
高國泰與少尼的故事,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善念與守戒」的價值。
它告訴我們:無論處於何種境遇,守住本心、存有善念,不僅能護佑他人,更能為自己鋪就通往光明的道路。
願我們都能從這則佳話中汲取力量,於生活中時時警醒自己,以善待人、以戒約己,讓每一份善念都能結出圓滿的果實,讓每一次堅守都能成就久遠的福緣。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本站【如是我聞】立場,歡迎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