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周群錚居士與弘一法師一起朝禮普陀山,在舟山碼頭遇見一位僧人。
周群錚得知僧人與自己是老鄉,因此問道:“您是什麼原因發心出家的?”

僧人說:“我最初是當兵的,有一天在街上看到一名商婦坐著流淚。”
“問她什麼原因,她說有個客人進店買東西,給了三塊銀元,走後才發現銀元都是假的!”
“擔心被丈夫責罵,所以痛哭!”
“我看不過去,所以拿三枚真的銀元跟她換,她不要,我還是堅持和她換了……”
“後來有次戰鬥,一枚炮彈在我身邊爆炸,彈片打中了我的胸膛,我竟然沒事!”
“仔細一看,原來衣袋裡那三枚假銀元,有兩枚被彈片打穿了,還有一枚沒破,全靠著它們護身,我才沒受傷。”
“後來想著餘生要在槍林彈雨中度過,有什麼意思?”
“所以出家了……”
所以說,不要覺得我天天勸大家行善積德是老生常談,有時候你根本不知道你的福報替你擋了多少禍!
你每天平平安安回家的背後,有多少是“福未至而禍已遠”呢?
行善積德,永遠不遲!
感言:一枚銀元的善果,藏著福報護身的真義
這位僧人從軍人到出家的故事,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用「三枚銀元」的小事,把「行善積德」的意義說得格外真切。
原來許多時候,我們以為的「巧合」,不過是過去種下的善因,在關鍵時刻結出的護身之果。
僧人當年在街上遇見哭訴的商婦,看不過她因假銀元怕被丈夫責罵的窘迫,執意用真銀元替她換下假的。
這份善舉,沒有華麗的宣言,也沒有「求回報」的念頭,只是出於對他人困境的憐憫。
他當時未必想到,這三枚被他收起的假銀元,日後會在炮彈爆炸的瞬間,變成擋住彈片的「護身符」。
兩枚被打穿,一枚完好,恰好護住他的胸膛,讓他在槍林彈雨中逃過一劫。
這哪是「幸運」?
分明是善念種下的福報,在暗中替他擋住了滅頂之禍。
更令人動容的是僧人的覺悟:經歷過生死後,他沒有沉迷於「僥倖保命」的慶幸,反而思考「餘生在槍林彈雨中度過有何意義」,最終選擇出家,並以自身經歷勸人行善。
這讓人明白,行善從不是「老生常談」,而是藏在生活細節裡的「平安密碼」。
我們每天平平安安回家、遇險時僥倖避開,背後或許都有過去某個善舉帶來的「福未至而禍已遠」。
那些我們以為的「理所當然」,其實是福報在默默護航。
故事最後那句「行善積德,永遠不遲」,像一記溫柔的提醒:善舉從不分大小。
哪怕是替人解一時之困、遞一句安慰、伸一次援手,都可能在未來的某個時刻,變成保護自己的力量。
這位僧人用三枚銀元換來「生死劫過」,再用餘生勸人行善,不過是想告訴世人。
善念起時,福報已生。
你對世界釋放的每一份溫柔,終會以某種方式,回到自己身上。
如今再讀這個1925年的故事,依舊心有觸動。
原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善有善報」從不是空談,而是每個普通人都能踐行的真理。
從今天起,少一分冷漠,多一分憐憫;少一分計較,多一分付出,或許我們不知道福報會在何時降臨,但至少能確信:每一次行善,都是在為自己築起一道「避禍的牆…」
讓平安與福氣,在看不見的地方默默相伴。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本站【如是我聞】立場,歡迎轉載


留言列表(1條)
以前我不相信福報,認為很多事都是靠自己的本事得來的
但隨著遇到一些說不出原因的事越來越多,慢慢的我覺得冥冥之中似乎真的有許多自己不懂的事,甚至是看不見的’人’在保護著我…..
當長大了才知道過往自己是多麼的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