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白飯的佈施回響

「施比受更有福」 的核心,在於倡導一種以奉獻為樂、以助人為榮的生活態度。

它超越了簡單的物質交換,指向人類內心對愛、意義和連結的深層需求。

無論是從宗教教義、文化傳統或心理學研究來看,「給予」 都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途徑。

當我們照亮他人時,自身也會沐浴在光芒之中。

座落在某省歌劇院家屬院小區。社區挺多年了,老式居民樓,因為是家屬院,所以鄰里之間也相熟。

二十年前某日黃昏,有一名看似大學生的男孩徘徊在台北街頭的一家自助餐店前,等到吃飯的客人大致都離開了,他才面帶羞赧地走進店裡。

「請給我一碗白飯,謝謝!」男孩低著頭說。

店內剛創業的年輕老闆夫妻,見他沒有選菜,一陣納悶,卻也沒有多問,立刻就盛了滿滿一碗的白飯遞給他。

男孩付錢的同時,不好意思的說了一句:「我可以在飯上淋點菜湯嗎?」

老闆娘笑著回答:「沒關係,你儘管用,不要錢!」

男孩吃飯吃到一半,想到淋菜湯不必錢,於是又多叫了一碗。

「一碗不夠是嗎?我這次再給你盛多一點!」老闆很熱絡地回應。

「不是的,我要拿回去裝在便當盒裡,明天帶到學校當午餐!」

老闆聽了,在心裡猜想,男孩可能來自南部鄉下經濟環境不是很好的家庭,為了不肯放棄讀書的機會,獨自一人北上求學,甚至可能半工半讀,處境的困難可想而知。

2025060308014564

於是,悄悄在餐盒的底部先放入店裡招牌的肉燥一大匙,還加了一粒滷蛋,最後才將白飯滿滿覆蓋上去。

乍看之下,以為就只是白飯而已。

老闆娘見狀,明白老闆想幫助那名男孩,但卻搞不懂,為什麼不將肉燥大大方方地加在飯上,卻要藏在飯底?

老闆貼著老闆娘的耳說:「男孩若是一眼就見到白飯加料,說不定會認為我們是在施捨他,這不等於直接傷害了他的自尊嗎?」

「這樣,他下次一定不好意思再來。」

「如果轉到別家一直只是吃白飯,怎麼有體力讀書呢?」

「你真是好人,幫了人還替對方保留面子!」

「我不好,妳會願意嫁給我嗎?」

年輕的老闆夫妻,浸淫在助人的快樂裡。

「謝謝,我吃飽了,再見!」男孩起身離開。

當男孩拿到沈甸甸的餐盒時,不禁回頭望了老闆夫妻一眼。

「要加油喔!明天見!」

老闆向男孩揮手致意,話語中透露著,請男孩明天再來店裡用餐。

男孩眼中泛起淚光,卻也沒有讓老闆夫妻看見。

從此,男孩除了連續假日以外,幾乎每天黃昏都會來,同樣在店裡吃一碗白飯,再外帶一碗走。

當然,帶走的那一碗白飯底下,每天都藏著不一樣的秘密。

直到男孩畢業,往後的二十年裡,這家自助餐店就再也不曾出現過男孩的身影了。

某一天,將近五十歲的自助餐店老闆夫妻,接到市政府強制拆除違章建築店面的通告,面對中年失業,平日儲蓄又都給了兒子在國外攻讀學位。

想到生活無依,經濟陷入困境,不禁在店裡抱頭痛哭了起來。

就在這個時候,一位身穿名牌西裝,像是大公司經理級的人物突然來訪。

「你們好,我是某大企業的副總經理,我們總經理命我前來,希望能請你們在我們即將要啟用的辦公大樓裡開自助餐廳,一切的設備與食材均由公司出資準備,你們僅須帶領廚師負責菜餚的烹煮。」

「至於盈利的部份,你們和公司各分一半!」

「你們公司的總經理是誰?為什麼要對我們這麼好?我們不記得有認識這麼高貴的人物!」老闆夫妻一臉疑惑。

「你們夫妻是我們總經理的大恩人兼好朋友,總經理尤其喜歡吃你們店裡的滷蛋和肉燥,我就只知道這麼多。」

「其他的,等你們見了面再談吧!」

終於,那每次用餐只叫一碗白飯的男孩,再度現身了,經過二十年艱辛的創業,男孩成功的建立了自己的事業王國。

眼前這一切,全都得感謝自助餐老闆夫妻的鼓勵與暗助,否則,他當初根本無法順利完成學業。

話過往事,老闆夫妻打算告辭,總經理起身對他們深深一鞠躬並恭敬地說:「加油喔!公司以後還須要靠你們幫忙,明天見!」

2025060308023772

結語:

《詠淮陰侯》唐.汪遵

秦季賢愚混不分,只應漂母識王孫。

歸榮便累千金贈,為報當時一飯恩。

【注釋】

① 季:劉邦名季。

② 漂母:依靠替別人浣洗衣物為生的老年婦人,曾經接濟過韓信。

③ 王孫:指韓信,韓信是戰國貴族的後代。

④ 千金贈:韓信被封為淮陰侯衣錦還鄉之後,立即尋找當年的漂母,贈以千金以報當年一飯之恩。

⑤ 一飯恩:韓信落魄時又一次飢餓難耐,漂母接濟過他一頓飯食。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爲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爲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

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食時信往,不爲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

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施比受更有福」 的核心,在於倡導一種以奉獻為樂、以助人為榮的生活態度。

它超越了簡單的物質交換,指向人類內心對愛、意義和連結的深層需求。

無論是從宗教教義、文化傳統或心理學研究來看,「給予」 都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途徑。

當我們照亮他人時,自身也會沐浴在光芒之中。

文:轉載自 大乘佛教-佛經報恩網

圖;AI生成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本站【如是我聞】立場,歡迎轉載

讚! (2)
贊助 微信 微信 支付寶 支付寶
以前的 3 6 月, 2025 3:47 下午
下一個 3 6 月, 2025 4:14 下午

相關推薦

  • 放生劫後現玄龜,千鈞一髮報恩時

    放生異聞:龜靈化形渡厄關

    17 6 月, 2025
    400
  • 《探尋快樂的坐標:何事最樂?》

    所謂的快樂都包含著苦的根源,真正的樂應該是無欲無求、寧靜清淨的道。

    17 6 月, 2025
    800
  • 《德象馭世:孝行化戰創太平》

    真正的力量和和諧來自於內在的美德,而非爭鬥與勝敗。

    18 6 月, 2025
    700
  • 《糞土藏金施誠意,金車載寶悟真如》

    故事以跌宕起伏的情節,深刻闡釋佛法中 “誠心布施、三輪體空” 方能獲真實福報的智慧。

    23 6 月, 2025
    400
  • 正信修持 得出世解脫

    故事核心是「由迷信到正信」的過程。國王反思後,拋棄對婆羅門的盲從,轉向有智慧與慈悲的佛法,成為佛弟子。

    28 6 月, 2025
    300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聯絡我們

2025060517175176

在線諮詢:line交談

加入好友:line官方

工作時間:週一至週五,9:30-18:30,假日休息

首頁
帳戶
素食餐廳
熱門貼文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