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命故事】積陰德到底多厲害?

善念如種,時節因緣自成

行善積德的重要性,歸根結底在於它是「讓生命變得更美好」的核心法則。

無論出於信仰、道德還是科學驗證,善意的發起與踐行,都是對自身心靈的覺醒、對社會溫度的提升,乃至對宇宙和諧的參與。

正如特蕾莎修女所說:「我們無法做大事,但可以用大愛做小事。」

每一次善的選擇,都是點亮世界的星火。

中國歷來有積陽德、積陰德之說。

積陽德即為他人做了善事並被人知道,贏得了他人的讚譽或應有的回報。

這種善報已在可看見的時空中完成。

2025060412360427

積陰德卻不同,為他人做了善事不被世人知道。

這種善報只能透過不可視的時空完成。 這種善報未使人得到可視化的榮華富貴,但使人得到了不可視的壽命延長。

史書曾記載這樣一個故事,

有位著名的卦師曾斷定一人40歲時必死,後來此人不但未死,而且60歲時還當了宰相。

占卜極準的卦師心中不服,一種強烈的念頭驅使他非要查個究竟不可。

他終於查出,這個宰相在二十幾歲時曾拾到一串價值連城的鑽石項鍊,他沒有貪欲,將原物交還失主而不求回報。

此事令老卦師深受震動,悟出一個大道理,他對天長嘆。

“富貴有命,生死在天,天在哪裡,在人心中。”

“陰德充盈,也能衝出五行。”

那些陰德高的人,身上放射一種光,被稱為德光。

德光強,質量密度必高。 這種質量可以用核燃料作比喻,它雖量小但密度卻很高,幾克抵得上成百上千公斤煤產生的熱量。

陽德主榮顯,陰德主福壽。

透過積陰德而使自己內在質量密度提高,可以突破生命極限的設定。

這就是民間講的「陰德充盈,衝出五行」的道理。

唐朝彭城有個人叫劉弘敬,字符溥。

世世代代居住在淮河淝水之間。

家有資財數百萬,常積德而不誇耀,人們都不知道他所積的德行。

他家雖然很富,取利於別人的財富,也使別人不怨恨。

他拿出錢財幫助別人,施給別人恩典不希望有所回報。

長慶年間,有個很會相面的人,在壽春路上碰到元溥說:「噫!先生先停一下,我有話告訴你。」

元溥就請他進入一館所問他有 什麼話。

那相面人說:「您財產很豐厚啊!然而二三年以後,你的壽數就要沒了。怎麼辦?」

元溥大哭說:「夭折短命是天意,先生您對我有什麼辦法?

相面人說:「相好,不如德高。」

「你雖然壽不長,但德很高厚,至於度量就更寬大了,我暫且告訴你後事。」

「在二三年之間,多積您的功德 ,或許有希望延長壽命。 」

元溥流著眼淚送別了他。

於是又作了身後的打算。

他有一個女兒將要出嫁,抵達維揚後,要找幾個奴僕陪行。

花了八十萬錢得到四個人其中有一個人叫方蘭蓀,美麗非凡,而且那風骨姿態不是平常家庭出身的人。

元溥就追問她的狀況。

遲延很久方蘭蓀才回答說:「我有罪,不敢說。主人家既然深感驚訝,我怎麼還敢隱瞞呢。」

「我家世代為名家,家本來在河洛,先父在淮西作小官,不幸遭受吳寇專橫暴戾,因我們的姓與皇上的姓相同,懷疑是近親戚屬,身死賊寇刀下,家產也被沒收。」

「因此埋沒,無處告狀申訴,其他的親屬也在賊寇被平亂之後強收為俘,再也沒有音訊了。」

「我幾次飄落,現在到了這個地方。 」

元溥聽完嘆息很久,才說:「鞋雖然是新的但不能放在頭上,帽子即使是舊的也不能踩在腳下,你雖然家族喪亡,但你是名家的後代,又有這樣的冤恨,三尺的兒童還知道發憤,況且丈夫呢?」

「今天我如果不能挽救你並昭雪你的冤恨,就是神明也會殺我呀!」

就又問她的親戚的狀況,知道她的外祖父姓劉。馬上就把賣身契燒了並收她作為外甥女,用五十萬家財,在他自己女兒以前讓她出嫁了。

長慶二年三月辛卯,蘭蓀已經出嫁,元溥夢見一人,披著青衣手裡拿著象簡,跪在地上參拜,急促而流著眼淚說。

「我就是蘭蓀的父親, 感謝您的恩德,怎麼才能報答呢?」

「我曾聽說陰德是能夠感動天地的,現在您的壽限將要結束,我應該到天帝那裡給你請求,所以來奉告。

說完走了,過了三天,元溥又夢到蘭蓀的父親站在庭堂前穿著紫衣拿著象簡,又有很多跟著他的侍衛,上前感謝元溥說。

「我沒有什麼才智, 有幸能夠在天帝那裡為你請求,帝準許我延長你二十五年的壽命,而富達三代,子孫再也沒有後禍。

那些殘害我們家的賊寇,全都抓獲歸案審理。

現在活著的要有災禍到身,已經死的要讓子孫受連累。 天帝又憐憫我的冤仇,批准我任重要職務,將掌管淮海之間的山川。」

然後就嗚咽著一再拜謝走了。 元溥很依依不捨,第二天也沒有深信這件事情。

三年後,以前那個相面人果然來了,迎著他就祝賀元溥說:“您的壽命延長了,再讓我看看眼眉到頭髮之間。”

元溥就把帽子旁側露出額頭。 相面人一看說:「噫!你有陰德感動了上天,從今後壽命延長二十五年,富貴達到三代。」

元溥才把蘭蓀的父親說的話告訴他。

相面的說:「過去韓子積陰德保護了趙氏,太史公認為韓氏十代都能官位達到三侯,是有陰德的緣故。」

「況且蘭蓀的家裡沒有後代了,蘭蓀已身為奴僕了 ,你花了很多錢財,也不貪她的美麗姿色,反而能撫卹她這個孤兒,難道這不是很厚的陰德嗎?

福禍無門,唯人自招。 善惡之報,如影隨行!

相面的說劉弘敬會夭折短命,其實是上天不忍這樣的積德之人早早死去,故藉相面人之口提醒他繼續積累陰德,因為一德可以消百災,一德可以壓百禍!

所謂德重鬼神欽,歸根究底,還是要積功累德啊!

劉弘敬花了很多錢財,解救了方蘭蓀,也安排好了她以後的歸宿,感應的方蘭蓀的父親向天帝請求給予劉弘敬善報,轉夭壽為長壽,並且富貴延伸三代之久!

現在很多人看到別人發達富貴,就眼紅嫉妒,內心不平! 殊不知這是人家一直積德以來的善報啊!

反之很多人喜歡仗勢欺人,作威作福,欺負孤寡貧病弱勢群體,那麼他的惡報也就更加酷烈了!

看到這個公案,能不警示嗎?

2025060412353165

附古代積陰德典型案例:

竇禹鈞可謂是累積陰德的典型,凡是讀過「三字經」的人,都知道以下四句。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是說竇禹鈞的事蹟。

竇禹鈞是五代後晉時幽州人,因為幽州屬燕,故名燕山。 他自幼喪父,由母親撫養,對母親從不違逆,非常孝順

在那個時代,多數在二十歲左右就結婚,所以如果到了二十歲還沒有兒子,就會感到「無後為大」的憂慮。

可是禹鈞到了三十餘歲,膝下猶虛,正在愁眉不展的時候,忽然一夜做了個夢。

夢見他已故的祖父對他說。

「禹鈞!你前生的惡業很重,所以你今生的命運,不僅沒有兒子,並且壽命也很短促,我親愛的孫兒,希望你及早回心向善,努力多做救人濟世的善事,或許可以轉變業力,扭轉命運。」

他醒來,把夢中祖父的話銘記於心,從此立志奉行眾善,莫作諸惡。

竇家有一僕人,盜用了禹鈞二萬銀錢,恐怕給主人發覺,就寫了一張債券,系在自己小女的臂上,券上寫明:「永賣此女,償所負錢。」

僕人從此遠逃他鄉,禹鈞髮覺後,將那債券焚毀,並且將僕人的女兒視如親女撫養,長大後,還替她盛備嫁妝,嫁了一位美滿的賢君。

有一年新春元旦,禹鈞到延慶寺拜佛,見大雄寶殿的拜墊旁有一包袱,內有白銀二百兩及黃金三十兩,他想一定是拜佛人所遺失,就在寺中守候失主。

等候了半天,果然見到一位悲泣而又驚惶失措的人前來,禹鈞問他何故悲痛慌張,那人說。

「我父親給綁匪擄去,限時處死,我好不容易向親友們東借西湊,得到白銀二百兩及黃金三十兩,預備把這筆金銀贖回我父親。」

「哪知我一摸錢袋,黃金白銀都沒有了,這樣我父親就難免一死。想剛才我曾到這裡來進香拜佛,不知是否遺失在寺中。」

禹鈞知道那人是失主無誤,便將黃金白銀如數歸還並且還贈給他一筆路費。失主歡天喜地的道謝而去。

竇先生一生做的善事很多,例如親友中有喪事無錢買棺者,他出錢買棺葬殮;有家貧子女無法婚嫁者,他出資助其婚嫁,使外無曠夫,內無怨女。

對於貧窮的人,他借錢給他們作營商的資本,因此各地的窮人,由他幫助而得以維持生活的,不可勝數。

他為了要多救濟苦濟人,自己很儉樸,從不浪費,每年量一歲的收入,除了供給家庭的必要生活費用外,都用作救濟濟急。

他也建立了書院四十間,聚書數千卷,禮聘品學兼優的老師,教育青年,對於貧苦子弟,代為繳納學費,先後造就了很多學問高深的優秀人才。

此後,竇先生更加努力修身積德,後來果然生了五個兒子,因為他家教很嚴,所以兒子們都很循規蹈矩,效法父親修身積德,和睦雍熙,滿門孝順。

五個兒子都先後中了進士,大兒子竇儀官至尚書,次兒竇儼位至翰林學士,三兒竇偁官參知政事,四兒竇侃任起居郎,五兒竇僖位左補闕。

還有八個孫子同樣效法祖父修身積德,因此也很貴顯。

當時侍郎馮道贈詩一首雲:「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竇禹鈞本人,也做到諫議大夫的官職,享壽八十二歲,臨終前預知時至,向親友告別,沐浴更衣,談笑而卒。

正因為竇公生平行善積德,功德廣大,所以現世、來世、後世都能獲得善果,子孫因效法亦同樣獲善果。

文:轉載自 大乘佛教-佛經報恩網

圖:AI生成

結語:善念如種,時節因緣自成

行善積德的重要性,歸根結底在於它是「讓生命變得更美好」的核心法則。

無論出於信仰、道德還是科學驗證,善意的發起與踐行,都是對自身心靈的覺醒、對社會溫度的提升,乃至對宇宙和諧的參與。

正如特蕾莎修女所說:「我們無法做大事,但可以用大愛做小事。」

每一次善的選擇,都是點亮世界的星火。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本站【如是我聞】立場,歡迎轉載

讚! (2)
贊助 微信 微信 支付寶 支付寶
以前的 4 6 月, 2025 8:17 下午
下一個 4 6 月, 2025 10:39 下午

相關推薦

  • 古代屠夫因為供僧而翻轉因果的故事

    根據佛教導航記載,一屠夫為求放下屠刀而供養僧人,豈料僧人吃飯後一句佛法也未講,屠夫失望故續宰豬,死後墮地獄。

    數千年後,地藏菩薩問苦眾是否曾行善,只見他低聲道出供養法師之事。

    菩薩遂安排兩人轉世為好朋友,一又輪迴遣緝「善業負責」的真諦。

    故事警醒布施之意應存誠心,否則亦為惡業之一。

    11 7 月, 2025
    20300
  • 《探尋快樂的坐標:何事最樂?》

    所謂的快樂都包含著苦的根源,真正的樂應該是無欲無求、寧靜清淨的道。

    17 6 月, 2025
    800
  • 供養父母 無怨無悔

    這段經典佛教故事突顯了菩薩道中「捨己為人」、「孝親救苦」的精神,須闍提太子也常被視為菩薩行願的象徵,體現無私的慈悲與智慧。

    1 7 月, 2025
    200
  • 李先生:虐殺貓所受的業報故事

    三世因果說不盡,切莫傷害動物,凡事將心比心。

    3 6 月, 2025
    1600
  • 「音悅長者福報與外道求偈之因果啟示 —— 從四大吉事到業力顯現的佛教教義解析」

    「福報須以正心積善累德而得,若起貪妒悔心,即使有福亦難久保。」

    20 6 月, 2025
    1000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留言列表(1條)

聯絡我們

2025060517175176

在線諮詢:line交談

加入好友:line官方

工作時間:週一至週五,9:30-18:30,假日休息

首頁
帳戶
素食餐廳
熱門貼文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