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時,天下局勢暗潮湧動。
吳楚等七個諸侯國,憑藉地大物博之勢,漸漸滋生驕橫跋扈之心,全然不把朝廷律法放在眼裡。
吳王劉濞更是野心勃勃,他廣開礦山,大肆採礦鑄錢,又利用沿海之便,煮海為鹽,積累起富可敵國的財富。
同時,他還張開雙臂,廣納天下賢才,表面上是禮賢下士,實則在暗中籌劃著不可告人的陰謀,企圖顛覆漢室江山。

朝中大臣晁錯,目光如炬,敏銳地察覺到了這場即將到來的危機。
他深知,若任由七國勢力繼續膨脹,漢室江山必將動搖。
於是,他冒著極大的風險,向景帝進言,懇請削減七國封地,以此遏制其囂張氣焰,鞏固朝廷權威。景帝經過深思熟慮,最終採納了晁錯的建議。
然而,這一決定猶如巨石投入深潭,激起了七國的強烈不滿。
他們以 “誅晁錯,復封地” 為名,公然舉兵造反,一時間,戰火紛飛,局勢動盪不安。
景帝面對如此亂局,憂心如焚,急召晁錯及眾大臣商議對策。
此時,曾擔任吳相的袁盎被召入宮。
袁盎與晁錯平日裡便心存芥蒂,此番見景帝焦急,竟獻出一條毒計。

他請景帝屏退左右,然後說:“吳楚七國之所以反叛,皆因晁錯削奪他們的封地。
如今唯有斬殺晁錯,派使者赦免七國之罪,恢復其封地,方能兵不血刃地平定叛亂。”
景帝病急亂投醫,竟信了袁盎之言,於是,晁錯尚穿著朝服,便在東市被匆匆斬殺。
晁錯死後,僕射鄧公從前線回來報告軍情。
景帝迫不及待地問道:“你一路上可聽說,吳楚因晁錯已死,打算罷兵了嗎?”
鄧公搖了搖頭,沉聲說道:“吳王謀反之心,早已根深蒂固,籌劃多年。殺晁錯、討封地不過是個借口罷了。陛下如此行事,恐怕從此以後,天下忠臣都將閉口不言了。” 景帝不解,追問緣由。鄧公歎息道:“晁錯擔心諸侯勢大難制,威脅京師安全,才獻出削藩之策,此乃利於漢室萬世的良計。然而,計策剛剛施行,他便遭此大難。這無異於在朝廷之內堵住了忠臣的進諫之口,在朝廷之外為諸侯報了私仇啊!”
景帝聽罷,頓時恍然大悟,悔恨不已,可惜一切都已無法挽回。
時光飛逝,轉眼來到唐朝懿宗年間。
當時,有一位悟達國師,在尚未聲名遠揚之時,於京師偶遇一位身患惡疾的僧人。
那僧人身上的疾病極其可怕,腐爛之處散發著難聞的氣味,人人見了都唯恐避之不及。
然而,悟達國師卻不以為意,他以慈悲之心,悉心照顧這位僧人,毫無嫌棄之色。
後來,僧人要離開了,他十分感激悟達國師的恩情,便對他說:“日後若你遇到困難,可到西蜀彭州的茶隴山找我。那山上有兩顆松樹,附近便是我的居所。”
悟達國師留在長安,憑藉著高深的佛法修為,道德聲望與日俱增。
唐懿宗聞其名,將他禮聘為國師,還賜給他一把沉香木雕成的座椅,對他恩寵有加。
就在悟達國師備受尊崇之時,意外卻發生了。
他的膝上突然長出一個人面瘡,這個瘡竟然有眉有目,有口有齒,還能進食飲水。
每當發作之時,悟達國師便覺得撕心裂肺,痛苦難當。

無數名醫看過,卻都束手無策,不知這是何種怪病。
在絕望之際,悟達國師突然想起當年僧人臨別時的話,於是立刻動身,前往茶隴山尋求幫助。
到達茶隴山時,天色已晚,四周一片寂靜,不見半個人影。
悟達國師正感到迷茫無助之時,遠處煙霧繚繞間,兩顆高大的松樹映入眼簾。他急忙朝那走去,果然見到了那位僧人。
悟達國師向僧人訴說自己的病痛,僧人鎮定地說:“無妨,山巖下有一處泉水,明日用那泉水清洗,定能痊癒。”
第二天黎明,童子帶著悟達國師來到泉水邊。
他正要取水清洗,那人面瘡卻突然開口說話:“且慢!我還有一段前世因緣要說。國師博古通今,可曾讀過《西漢書》中袁盎殺晁錯之事?”
悟達國師點頭道:“讀過。”
人面瘡繼續說道:“國師,你就是當年的袁盎,我便是晁錯。當年我被你腰斬於東市,這血海深仇,豈能輕易忘懷!我累世都想找你報仇,可你前十世都出家為僧,戒律精嚴,讓我無從下手。如今你因受皇上恩寵,漸漸生了名利之心,德行有虧,我才終於有了報仇的機會。現在承蒙迦葉尊者以三昧水為我洗灌,從此以後,我便不再與你為仇了。”
悟達國師聽完,心中大驚,一股寒意湧上心頭。
他鼓起勇氣,用泉水清洗人面瘡,頓時感覺疼痛鑽心。
然而,等他再次睜開眼睛時,人面瘡竟奇蹟般地消失了。
人面瘡一事,實在離奇至極,而其中隱藏的十世宿怨,更是令人瞠目結舌。
晁錯追尋袁盎十世,只為尋找機會報仇,這不禁讓人想起 “十目所視,十指所指,其嚴乎” 這句話。
我們的一舉一動、一念一想,天地鬼神無不知曉。

悟達國師十世精進修行,卻因一時的名利之心,德行有失,便讓晁錯有了可乘之機。
可見,名聞利養對人的侵蝕,是多麼可怕!
而那位看似普通的病僧,竟然是迦葉尊者化身,菩薩度化眾生的手段,又豈是凡夫俗子能夠看透的?
因果報應,絲毫不爽,這兩段跨越時空的故事,實在值得我們深刻反思,並時刻警醒自己的言行舉止。
圖:AI
結語:
這兩段跨越千年的故事,從晁錯削藩與袁盎謀害,到悟達國師十世因果的奇異遭遇,生動展現了權謀與因果的糾纏。名利之心的侵蝕與報應的無常,警示世人當心修行與為人之道。佛法中的慈悲與智慧,超越時空,提醒我們保持純淨的心念,謹慎行事,方能遠離惡果,安享清淨。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本站【如是我聞】立場,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