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毗耶離城,維摩詰居士忽然稱病,消息傳至祇園精舍。
這位居士智慧深廣,常以方便度化眾生,如今示疾,眾人皆感疑惑。
釋迦牟尼佛對弟子們說:「維摩詰居士之病,乃為度眾生而起。誰願前往問疾?」
舍利弗、目犍連等大弟子紛紛低頭 —— 往昔與維摩詰論法時,皆曾被其智慧折服,不敢輕往。
佛陀於是喚文殊菩薩:「唯有汝能勝任。」
文殊菩薩合十應允,率領無數菩薩、天人前往維摩詰居處。
丈室門前,眾人見屋宇雖小,卻彌漫著清淨光明。
維摩詰居士臥於床榻,面色平和,毫無病容。
見文殊到來,他微微一笑:「勞駕菩薩遠來,貧病之身,未能相迎。」
文殊還禮道:「聞居士疾,今特問訊。不知此病,從何而起?」
維摩詰輕撫床榻,緩緩道:「此病從無量愛欲煩惱而起,以眾生疾為疾。眾生若病,我則病;眾生安樂,我則安樂。」
文殊點頭:「善哉!居士知病源,乃智慧之病,非實有病。然此病當如何治療?」
「以無所著心治之。」維摩詰目光湛然,「若能了知身心空幻,不著於病,亦不著於無病,是為真治。譬如幻師化病,病本無實,何需強治?」
文殊接道:「居士所言,正是『不二法門』—— 病與非病,本無分別,離此二相,方見實相。」
此時,室中忽然湧現無數寶座,眾菩薩皆安坐其上。
文殊問:「居士此室狹小,如何容納這許多寶座?」
維摩詰笑道:「菩薩若入『不思議解脫』,丈室可容三千大千世界,何況寶座?」
說罷,眾人頓覺空間無限廣大,而丈室之相未變 —— 這正是「大小不二」的妙用。
文殊與維摩詰的對談,如甘露灑落,在場大眾無不心開意解。
維摩詰繼續說:「菩薩之病,乃因慈悲而起;若眾生離苦,病自然銷滅。然病與不病,皆如夢幻,豈可執著?」
文殊讚嘆:「善哉!此乃『煩惱即菩提』之真義 —— 不離煩惱,即證菩提;不斷生死,即入涅槃。」
說畢,維摩詰忽然起身,病容全消,向眾人開示:「諸位莫見我病而悲傷,當知一切眾生之病,皆因無明而起。若能觀病如實,了知病本空寂,即是菩薩道。」
言罷,室中金光遍照,所有天人、菩薩皆見自己身處淨土,與諸佛菩薩共會。
此次問疾,文殊與維摩詰以「不二法門」破斥眾生執著,讓在場大眾明白:智慧不在遠方,而在當下離相;菩薩道不在斷除煩惱,而在於煩惱中見真如。
此後,「維摩問疾」的典故流傳千古,成為佛教「圓融智慧」的象徵,啟迪無數眾生超越對立,悟入實相。
圖:AI
結語:這段「維摩問疾」故事,深刻展現了菩薩以無著之心,化解煩惱病苦的智慧。維摩詰居士以慈悲為病根,示現不二法門,教導我們超越執著,見真如實相。願我們能從中領悟,於煩惱中覺醒,行菩薩道,證得圓滿智慧與解脫。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本站【如是我聞】立場,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