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蜀地有一山村,村中有少年名喚「憨兒」,生而癡鈍,言行顛倒,常被村人嘲笑。
一日,憨兒入山砍柴,遇暴雨迷路,誤闖一處幽谷。
谷中雲霧繚繞,竟有一頭六牙白象踏雲而來,象身潔白如銀,鼻捲蓮花,目光溫和如慈母。
憨兒從未見此異象,非但不懼,反覺親切,遂上前撫摸象鼻。
白象低鳴一聲,以象鼻捲起一顆閃光的「如意珠」,置於憨兒手中,頓時憨兒只覺心頭清明,煩惱盡消。
然白象隨即隱入雲中,唯留如意珠在手,散發溫暖光芒。
憨兒攜珠歸家,村人見珠奇異,紛紛欲奪,憨兒緊握珠子不肯鬆手。
此時,一拄錫杖的老和尚路過,見狀歎道:「珠雖寶貴,若心為珠縛,與癡何異?」憨兒不解,老和尚道:「汝試閉目,思珠所在。」
憨兒閉眼,頓覺如意珠的光芒遍照內心,而非僅存於手中。
老和尚又問:「汝以為癡鈍是汝本質否?」
憨兒搖頭。
老和尚微笑:「眾生心性本自圓明,如明鏡無染,唯因執著妄想,如鏡蒙塵,方見癡愚。今汝得珠,非外物賜福,乃自心光明顯現。」
說罷,老和尚化為白象本相,踏雲騰空,空中傳聲:「憨兒憨兒,莫向外求,自心是佛,行願是舟。」
自此以後,憨兒雖外表依舊樸實,心卻已然覺悟。
他將如意珠埋於山中,告訴村人:「真正的寶珠在自心,非外物可奪。」
從此,他不再癡傻,反而常以簡樸言語勸人向善,見貧者施食,見病者照料,見爭者勸和,猶如菩薩化身。
數年後,憨兒於山中砍柴時,再次遇見六牙白象。
白象伏身讓他騎乘,騰空而起時,憨兒回顧人間,見自己一生所作善業,皆化為蓮花跟隨其後。
普賢菩薩的聲音在耳邊響起:「汝今知否?十大願王非從外得,乃從心行。汝以慈悲為願,以行善為行,早已與吾行願相應。」
說罷,憨兒頓覺身體輕安,與普賢菩薩、白象融為一體,遍體光明。
村人見山中金光沖天,知是憨兒成就菩薩道,皆焚香禮拜,從此村風大變,人人以行善為樂。
此故事流傳至今,世人皆謂:「普賢菩薩無處不在,唯有心行願者,方能見其真容。」
圖:AI
結語:
憨兒之緣,昭示真寶非在外物,而在自心明淨。普賢菩薩化身白象,教導眾生以慈悲願行為舟,渡脫生死苦海。願眾生體悟此理,放下執著,以善行莊嚴自心,方能證得菩提,廣利群生。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本站【如是我聞】立場,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