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
-
小鳥的智慧
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向比丘們講述一個譬喻:
過去有隻小鳥羅婆被老鷹捉住,哭訴自己離開父母庇護才遭此難。老鷹傲慢地讓牠返回「田埂上」自認為安全的地方。羅婆躲入石塊下,老鷹憤怒猛撲,撞石而死。羅婆歡喜,讚嘆智慧勝過蠻力。
佛陀藉此教導比丘:離開修行本分與正念,就像離開父母的庇護,會陷入五欲境界(色、聲、香、味、觸)而生災禍;唯有安住於「四念處」(身、受、心、法),才是安全之地。
比丘們聽聞佛說,歡喜信受,立志奉行佛法。
-
修道無貴賤 唯德是尊
這段故事彰顯佛陀平等度眾、生而平等、法無階級的核心精神。
-
正法治國 遠離邪崇
佛陀在世時,邊境國家和默國的國王因不識佛法,信奉婆羅門與外道邪教,國內以殺生獻祭為常。
某日,王母重病一年不癒,王請醫無效,又求助外道亦無果。
後召二百婆羅門占卜,指稱因天象失調,需宰殺百頭牲畜與一位童男,並由國王親自祭天,方可祛病。
和默王依言準備獻祭,在驅趕牲畜與小孩途中,場面哀鳴震天。
佛陀見狀,悲憫眾生愚迷與殺戮,親自率眾比丘前往阻止,於東門外與王及眾婆羅門相遇……
-
受持淨戒 功不唐捐
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說法時,兩位光明照耀夜空的天人來訪,聽法後頂禮而去。
隔日,阿難請問佛陀他們的因緣,佛陀解釋:他們前世是兩位婆羅門,在迦葉佛時代曾一同受持八關齋戒,一位發願生天,另一位願作國王。但發願生天者因破戒(過午食)而墮為龍族;發願作王者持戒清淨,今世為人王。
後來,龍以柰果相助人王,並表示願再持齋修行。人王助龍取得八關齋文,龍修行精進,死後生天;人王亦再次修齋,死後也升天。昨夜來聽法的天人,正是這二人。佛陀言:他們已得須陀洹果,未來將證涅槃。
-
摩耶夫人生育佛陀的因緣
闥婆摩羅問佛陀:摩耶夫人是以什麼因緣,今世能生育如來?
佛陀回答:久遠劫前,毗婆尸佛出世後,正法與像法滅盡之時,波羅柰國近郊的聖所遊居山住有多位仙人與辟支佛。有一天,南山窟的仙人洗衣後離去,一頭母鹿來舔飲洗衣水,不久懷孕並在平石上生下一位容貌端正的女孩。
仙人見狀生憐憫心,將女孩撫養成人。女孩十四歲時,一次不慎熄滅火種,被仙人責備並吩咐她前往北山窟取火。女孩前往途中,每踏一步皆生出蓮花,鋪成如街道般的花道。
北窟仙人見她腳踏蓮花,驚訝其福德,要求她繞行石窟七圈,並從右側離去才願給予火種。女孩依言而行,足跡皆生蓮花,福報顯著。
-
惡口得醜報 懺悔以改容
誠心懺悔可消業障,外貌與命運亦可轉變。
-
乾渴路上的生死抉擇:一則彰顯持戒護生精神的佛教典故
眾生皆具情識、六道互為親屬的佛法義理,強調不殺生不僅是消極止惡,更要主動杜絕殺機
-
山林一念慈悲起 驚動蒼生與山神
當慈悲達到極點,連猛獸也會被感動。善念是最強的力量
-
貧村托缽奇緣:一碗施飯蘊無量福報
布施不是看你有多少,而是看你有沒有一顆願意給的心。
善意,善行,是一種可以繁殖的福報。
-
石心不動忍辱成道:未來佛陀的誕生傳奇
真正的力量,不在於打敗別人,而是在於不讓自己被情緒控制。

